本文作者:xianfushen

300块的国产轮胎,和800块的国外大牌轮胎,到底差在哪?

xianfushen 2023-11-05 93 抢沙发

“中国人开外国车,配国产轮胎;外国人开中国车,配进口轮胎。”这句话一度充斥在国内轮胎行业,点出了国产轮胎面临的尴尬局面:在其主场——中国市场,它却难以获得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

作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中国的轮胎产量已占全球的三分之一。xsize的产能在过去几十年飞速发展,充分展现出中国制造业的巨大潜力。但是,当我们走进国内任意一家4S店,看到那一排排崭新轿车上的轮胎标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米其林、固特异等世界知名品牌,很少会见到中国自主品牌的身影。

这种现象反映出,尽管取得了产量优势,中国品牌轮胎在技术实力和消费者认知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既有国产轮胎自身的局限,也反映出国内消费者一些片面的看法。

现实是,高端轮胎市场确实难以撼动国际老牌,但在基础性能上,国产产品已经处于领先水平。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国产轮胎?它究竟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亟待改进?作为消费者,又该如何在复杂的轮胎选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

低价无买家 国产轮胎亟待提升品牌影响力

目前,中国国产轮胎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有20%-30%,剩余70%的市场都被米其林、固特异等国际知名品牌所占据,这些国外品牌几乎垄断了高端性能轮胎的市场。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于国产轮胎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足。

以价格为例,国产轮胎的平均售价约为380元,而同类的国际品牌轮胎价格普遍在700-800元左右,几乎是前者的两倍。但即便价格优势明显,国产产品还是屡屡碰壁,因国内消费者更加信任国际知名品牌。在很多人心目中,国产品牌就是劣质的代名词。“贵一点我也放心”成了不少车主的购买原则。

其实,这种以偏概全的看法忽视了一个事实:在基础性能上,许多优秀的国产轮胎已经不再逊色于同级别的国际品牌,有的在耐磨指数方面甚至更胜一筹。不过由于品牌影响力不足,这些产品优势没有被充分认可和发掘,导致国产轮胎企业即使推出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市场反应依旧冷淡。

可见,要扭转这一局面,国产品牌还需要从提升品牌美誉度和消费者信任感的层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品牌营销力度,让消费者认识到国产轮胎的进步。如果国产品牌能取得与技术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客观上具备竞争国际老牌的条件。

高端市场尚存差距 国产轮胎亟待技术积累

尽管在基础性能轮胎上实力强劲,但说到高端性能,如车轮定位性、操控性,国产轮胎与国际一线还存在明显差距,高端市场基本被后者垄断。其中固然有消费者对国产品牌认知的局限,但技术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高端性能轮胎对橡胶配方、胎面花纹等设计要求极高,这需要长期的研发积累。以抓地力和减噪性能为例,国际知名品牌拥有大量核心专利,而这些专利都基于它们几十年的技术沉淀,是其他后起企业难以逾越的门槛。对此,中国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开发绕行这些专利壁垒的技术方案,才能真正缩小差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品牌就无机会与之竞争。事实上,个别发展速度快的国产轮胎企业已经开始推出部分性能较为均衡的高端产品,它们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确保了一定的技术水准。这表明,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积累,国产品牌完全有实力在更多细分领域打开局面。

理性选购 不要被品牌迷惑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看待国产轮胎?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购买轮胎产品?这需要我们跳出品牌偏见,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

对大多数车型而言,国内知名品牌推出的优秀轮胎已经完全能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它们在基础安全性、舒适性、耐磨程度上与同级别国际品牌相当或更优,但价格只有后者一半左右。因此,国产产品无疑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当然,如果对减噪性能、操控反馈有更高要求,可以考虑选配相应的高端国际大牌轮胎。但这需要根据自身的使用场景和预算情况权衡。更重要的是,不要被品牌形象所迷惑,根据权威机构的专业测试报告进行选择,而不是片面的广告宣传。

我们不能用成见的眼光看待国产轮胎,也需要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了解差异所在,根据实际需要选配安全实用的产品,国产轮胎同样可以作为首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品牌轮胎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芒,为世界车坛作出独献。

阅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